《武汉学院•应用型大学研究》2025年第2期共设置了“思政专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前沿”“乡村振兴”5个栏目,刊载论文12篇和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艺术作品9幅,共86个版面。其中,7篇论文作者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

本期代表文章有《融通创新、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红色“剧本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改探析》《“数商兴农”助力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1:融通创新、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
作者: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孙茜副教授、邓娟娟副教授、何璇助教
主要内容:基于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融通创新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直接影响,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通创新会加速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并且,融通创新主要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据此,应开发多元主体支撑的融通创新模式,全方位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
论文2:红色“剧本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改探析
作者: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刘慧副教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文师与汪轶恒、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方新宇
主要内容:基于“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探讨将红色文化与“剧本杀”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通过三个维度进行:首先,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故事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其次,探讨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实现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跨时空对话;最后,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与“剧本杀”游戏相融合,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对革命叙事和文化认同的建构具有积极影响。
论文3:“数商兴农”助力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武汉学院管理学院王莉娟副教授
主要内容: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商兴农”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商兴农”战略对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潜江小龙虾的养殖模式,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物流服务的创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品牌影响力。整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对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在“数商兴农”战略的推动下,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小龙虾产业的标杆,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艺术作品欣赏
1.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伟副教授艺术作品《灵秀桐油墨韵(中国画)》
2.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江晨(副教授)书法艺术作品《朱多访仙亭》
3.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2001班周延良艺术作品《秩序》
指导老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春月讲师
4.武汉学院工艺美术2001班黄其琪同学艺术作品《系列胸针“仙客”》
指导教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方修讲师
5.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李东航副教授艺术作品《兔堡》
6.武汉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1701班王丽娅、李康、宋清宇、张宏伟、田娜同学艺术作品《汉绣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1801班蔡佳会、赵书梓、熊雨珂、刘欢、黎盛同学艺术作品《寻味武汉》。
指导教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谢思讲师
7.武汉学院视觉传达设计2301班丁奕同学艺术作品《方与球》、韩文熙同学艺术作品《白菜》。
指导教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张伟副教授
8.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韩俊副教授艺术作品《金蝉脱壳》
9.武汉学院视觉传达设计2102班刘宇欣同学艺术作品《白玫瑰》、陈梦涵同学艺术作品《拼接线》。
指导教师: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江晨副教授
这9幅艺术作品展示了武汉学院师生的艺术人文修养,他们用美的视角关注大千世界里的事物,体现了用丰富的求索精神去探知社会与我们生活环境的情怀。
《武汉学院•应用型大学研究》是立足本校而又面向社会传播科研信息的载体。欢迎各位老师继续在新的一年向《武汉学院•应用型大学研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