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商务英语系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本学期第一次科研工作坊。本次科研工作坊主题为:对话“文化工业”——虚拟自我的伦理观,由张菁华副教授主讲,商务英语系全体教师参加本次工作坊。会议伊始,商务英语系主任蓝建青对本学期的科研工作坊活动安排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通过科研工作坊,展示教师科研成果,激发新的科研生长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
随后,张菁华老师对“文化工业”背景下的虚拟自我及其伦理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虚拟自我在古今中外就有,从中文的唐诗宋词中的“自我”想象到古希腊神话的纳喀索斯的自恋情结;无一不是虚拟自我的向外投射。而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虚拟自我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具有多维度。这种多维度使得人的自我符号性,自我社会性,自我意识性变得更加地抽象,而使得自我的主体性在皮亚杰的四种行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中失去可以追溯的范式,从而陷入辽阔的虚无主义的深渊。
“文化工业”的大众传播使得 “伪个性主义” 泛滥,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释放自己的个性。在拟像的“景观社会”中,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品成了可以机械复制的商品,人的劳动也成了机械制造的商品,从而产生出马克思提出的“异化”人格,造成阿多诺提出的人本主义的丧失,最终成了马而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并堕入到弗洛姆认为的“文化工业会造成人丧失其自身”的困境。“文化工业”体现出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的特点,使得虚拟自我大量蔓延,人们不愿意成为工具理性下的奴隶,丧失自我主体性的价值理性。这使得虚拟自我有违于传统自我的伦理观而体现出以下特点:1) 社会主体虚拟化;2)真理追求淡漠化;3)传统文化边缘化;4)意识形态多元化;5)信仰虚无化;6)价值观功利化。
虚拟自我的伦理观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人“异化”的体现,是人本价值让渡。在虚拟自我形成的过程中,真实和想象的边界已经模糊,真实和虚构共存,生活的实体开始瓦解,亚文化逐步地流行,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在丧失。理解虚拟自我的成因和网络中虚拟自我泛滥的危害,有助于帮助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观的竖立,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脱离网络虚拟的空间,锻造自我的健康成长。
最后,阮广红老师对本次科研工作坊进行了总结,鼓励老师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对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不断尝试进行写作,直至完成满意的作品,实现自我发展,助力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