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凝心聚力优势互补同研共进开拓创新——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团队建设的思考

作者:    摄影:    责任编辑:科研处来源: 审核:    发表时间:2020-10-21点击:

科研团队是高校开展科研的主要力量,科研团队建设对于加快人才成长、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创新团队是第一批校级科研团队,也是学校第一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相关科研工作部署,以提升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塑造优秀团队文化为重点,以项目申报和论文成果发表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为策略,以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育人水平为落脚点,全面推进团队建设。今年初以来,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科研团队建设工作没有间断。团队全体成员凝心聚力,优势互补,同研共进,开拓创新。

一、以项目申报为抓手,促进科研团队建设

以项目申报为抓手,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与多个项目申报,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去年12月下旬,团队合作申报了湖北省社科重大项目,团队负责人李靖副教授牵头,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积极申报《区块链赋能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今年2月份,李靖副教授又牵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团队成员一起申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P2P网络节点信任模型研究》。通过项目申报合作,争取了申报时间,提高了申报效率,增强了团队成员合作的默契度,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团队合作的分工问题,提出了一些团队建设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团队建设初期,成员对于研究方向的理论不足,默契度有待提升,仅采用文献查找分工,申报书仍然由负责人独立完成,其他成员辅助的方式;团队建设中期,随着成员对研究方向的深入,可以尝试慢慢加大分工力度,进一步增强合作力度,慢慢过渡到2-3个核心成员参与申报书合作撰写;团队建设后期,成员基本能够达成默契,不仅可以合作撰写申报书,而且还培养出2-3个核心骨干能够独立申报课题,在团队内部建立自己的小型科研团队,形成内部的小核心圈。总之,通过全员参与项目申报,成员对申报流程和申报书撰写事项有所学习和了解,对团队合作有积极的意义。

项目申报合作模式交流截图1


项目申报合作模式交流截图2

  二、突出科研育人工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继续加大培养学生科研团队的力度,通过成果导向,任务分发,任务驱动,对内网络会议交流,对外在线学术会议学习等举措,逐步提升学生团队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在去年12月份湖北省社科重大项目《区块链赋能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与策略研究》申报工作中,除了教师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申报,还吸收了学生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加上前期团队老师带领学生赴乌镇参加过中国区块链会议,带领学生与行业人员进行过交流,学生在区块链金融应用领域有些研究基础,所以疫情期间,团队负责人李靖副教授牵头通过和学生多次开展线上会议,激发学生立足区块链融资研究方向结合疫情特殊背景进行科研选题,学生科研团队注意到疫情期间捐赠物资的相关社会问题,将选题定为《区块链赋能公益慈善的创新研究》(公益慈善也是融资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在准备相关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大大提高学生做科研的兴趣,发掘了学生的科研潜力,学生会自发组织小组研讨,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和学习氛围。

学生合作完成项目书申报初稿及修改稿


  三、积极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研究

本团队教师成员跨计算机和金融两个学科,学生科研团队也汲取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黄杰、肖景顺等,以及金融专业的戴皓、秦华珍同学。不管是教师团队还是学生团队在科研工作中都充分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专著终稿一本,预计今年内公开出版;在筹备区块链相关论文2篇。总之,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团队成员交叉学科优势,深化交叉学科合作研究,激发新的科研思维和观点,以期产生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团队科研成果。

  四、不断强化团队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组织团队

科研工作常做常新,就需要团队成员好学好思,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团队科研学习意识,并开展交流、合作、深度研讨和信息分享,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和团体学习范例,为新思维、新观点、新成果的形成做好储备,从而逐步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本学期本团队在网上多次参加区块链行业和学术会议,并进行了线上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关注学习今年的两会精神,结合研究方向,为下半年项目申报做积极准备。

团队成员线上参加了两次区块链讲座

五、增强成果导向意识,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不断增强科研团队成果导向意识,鼓励老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注重项目申报、项目立项以及论文发表等成果产出。老师和学生的成果导向意识增强,目前一些工作正在筹备中。


武汉学院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团队  李靖


Copyright By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学院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ICP备10014564号-1